上载

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 肯尼斯·伯克
摘自《故事》

我就像是溺水的鱼, 在扑腾之中大张着嘴巴, 竭尽全力吞下一个又一个的水泡, 好像其中的氧分能够让我的腮重新回忆起水中的世界, 然而我仍在水中, 我仍在艰难的窒息之中. 所以我又一度地展开又闭合我的嘴巴, 再一次地品味着那些从腮中流走的水分.

好吧, 就是吃饱了撑着没有事情干, 屁事没干, 空喊空虚, 白费精力. 于是一直看了很多的番. 为了不让这些番白看了, 所以在此记录.

(又, 这次我想尝试一个新的事情, 试试看在网页中加入音乐的连接. 不知道苹果会不会给我打钱, 因为这算是推销他们的音乐软件了吧? 不过加载速度好像有点慢? 啊哈哈? )

i know what you want to see

道子与哈金

故事给人的感觉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恍恍惚惚, 哈哈哈哈. 呜呜呜呜, 又终于发现找寻之物就在自己身边. 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 总是为了得到什么而踏上道路, 却不知踏上道路本身这个行为就是得到的东西. 而那些什么都不想要, 没有理由向前走的人确实是悲哀的. (在忙碌的空虚中失去而踏入虚空. )

并且故事中的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丰富, 有血有肉, 每一个都感觉可以专门写一个新的故事. 但却不会像是那种走进一个小酒馆, 然后一堆黑色西装的老大哥以思考者的姿态坐着, 嘴里叼着一根烟, 然后闲着的手里拿着一杯酒, 同时大家吐出一口烟圈, 然后长叹一口气: “啊, 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 妈耶, 太吓人了.

并且人物形象虽然立体, 却都是棱角分明的立体感, 日漫里面常常会有这样的角色吧: 做了一大堆恶事之后, 突然来一段单独的角色叙事, 这是因为这个角色为了保护啥啥啥, 所以采取了不好的手段想要反向激励之类的话, 其实他/她/它是用心良苦的; 又或者是在他/她/它的角度上看, 其也有难言之隐之类的. 除非专门为了树立大boss的恶, 基本上都会有类似的形象.

虽然并不是说这样的做法就是不好的, 但是有些故事这样的塑造太过离谱, 而导致了角色形象的扯淡化. 但是在这个作品里面,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反面, 但是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在这个正反面里面都有体现, 甚至倒不如说正反面都是统一为其性格特征所服务的.

陌生感

如果把这个故事的背景换成中国电视剧, 那可能就变成了狗血追恋人, 最终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故事了. 虽然故事是差不多这样的感觉, 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 因为这不是一个中国的故事, 也不是一个日本的故事, 也不是一个拉丁美洲的故事. 如果用俗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追寻的道路上发现幸福的青鸟就在自己的身边的故事吧.

《千面英雄》中把故事抽象为原型的结构形式, 剥离故事的血肉, 留下故事的骨架和结构. 认为故事是有同一性的. (这样的观点在某些尴尬的剧情里面确实是这样的, 比如美国科幻大片喜欢的在结尾主角拯救世界, 然而危机依然潜伏的收尾; 又或者是哈利波特的暑假回家生活不易, 来到学校到处闹事, 误打误撞成为英雄; 又或者是日剧里面奇怪的文化祭等情节. )但是有时候很矛盾, 有时候可能自己明明知道这样的故事可能会发生什么, 但是就是能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甚至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却就是觉得大呼过瘾. (当然, 也有看到一半就失去兴趣的. )

从故事角度看, 让人感到吸引人的除了好的故事意外, 一些需要让人思考的陌生化处理也是必要的. 以一个表情包为例:

too strange

感觉就像是那种欺骗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的骗子图片(比如经常会有发现训练出的网络在某些特定的图片面前会出现bug, 于是研究者就会参与到其中了, 分析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后门”, 于是这张图片的地位就会从原本的数据集一跃而上变成了论文题. ), 通过构造并不绝对直观的东西, 让思维参与到本来应该是无意识的认知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就提升了该认知过程在潜意识中的重要性. 故事是同一个故事, 但是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段和表现方式却能够让人的理解和认知产生不同的参与的感觉.

于是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应该是一种”陌生化”. (好像是一个什么语文阅读题里面做到过的东西, 当时我十分看不起这个东西, 认为这个东西不过就是把人们本来已经熟知的东西换了一个新的名字再重新包装重新骗钱罢了. 但是后来遇到了那篇《生活在树上》的文章和其夸张的分数, 再加上我和善的傻瓜式的议论文的屡屡被拒, 以及自己在作文中尝试的”陌生化”尝试的成功, 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人的意志很容易被影响和操作, 那么只要利用就好了, 就跟网络攻防一样. 啊, 危险言论. )

当然, 也并不是说让人思考的都可以有好作用, “线性代数笔记”肯定够让人思考吧? 但是应该并不吸引人, 或者说只能吸引一部分的人. 因为陌生化应该还需要一个要求, 即虽然不能够一口气让人看穿, 但是需要稍微动动脑子, 或者动动手指就能够了解的话, 才是一种”陌生化”. 那种绝对不能够短时间思考理解的, 或者是需要上刀山下火海才能理解的, 估计受众的门槛就小了, 也不太可能会流行和被推广.

不过反过来, 没准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低质量的流量标题视频和搞笑表情包在网络上的广为流传. 因为如果问题的解决会给人一种快感, 那么哪怕这个问题再愚蠢, 解决这个问题的行为总会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快感. 在快感的奖励机制下, 这样的行为就有了被重复执行的理由.

不过这也说明了”陌生化”处理的这个手段在促进作品的传播的过程中确实是有一种值得尝试的操作. 并且为了防止自己被”陌生化”这样的手段攻击, 一个方法就是让脑子转快一点, 对于这样的东西加入到自己的无意识处理过程中.

(不过如果是为了传播思想的话, 我觉得还是不要那么多的处理好了. 学术化的词汇本来只是为了学者间的一种类似于压缩信息交流方式, 为了提升信息交流的信噪比的一种妥协, 要是学术化词汇都入侵了我的生活用语和普通交流的话, 那么确实感觉十分的危机. )

小魔女学院

hope

招生组的阴谋 挡不住 憨批的执着

这个怎么说吧, 虽然只是网友的一个调侃, 但是如果和俺学校的宣传视频来个无端联想的话… 真的是!!! 不过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毕竟夏莉欧的演出和实际的魔法学校干的事情还是有点出入的, 而俺学校的宣传视频讲得都是真的,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Qb干的事情: 讲了, 但是没有讲完. 属于是只说了一半的大真话.

不过再怎么离谱的东西也挡不住主角的憨批.

i am going to be a wizard

也就是说, 有时候不必想太多, 一根筋也能够追梦. 算是一种傻有傻福吧. (虽然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了, 但是精神可嘉. )

乐就完事了. (虽然故事里面让主角背了太多的猴子行为了, 不过至少没有像《笨女孩》一样那么离谱, 主角还是有些成长的. 不过成长得并没有那么多, 但是在虚拟世界里面寻找真实感的人一定是有什么大病. )

红(kurenai)

故事上并没有特别的, 概括起来就是少年照顾小孩, 对一种类似于封建制度的反抗, 教会了小孩对旧的价值观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身也在同时成长. 但是并不是只有这样的故事. 总的来说, 虽然并没有特别的情节, 但还是挺吸引人的. (不过据说TV版的改了挺多的剧情, 而OVA的故事感觉和TV的基调截然相反. )

kurenai

乐园追放

制作技术

虽然常有的偏见是日本的2D的动画是老大, 但是在3D上的动画并不是很强, 于是认为国产的3D发展还是很有前途的. (结果就是一些开始长远打算, 慢慢摆烂了. )

(不过技术力上来说确实还是感觉是美国的3D CG更加厉害, 可能是信息上的偏差吧. 不过既然不是专门搞这个方面的, 就不那么关心了, 乱说也是不太好的. )

making

并且在这个b站视频里面也能够看到对其中技术的一些剖析. 其中一个模拟二维手绘的抽帧的效果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明明技术可以达到”无限制”的可能性, 却仍然会选择有缺陷的表现方式, 或者说故意制作出缺陷, 来调动人的视觉自动填充的认知机制. (这个估计就是那些音乐发烧友对”胆味”的追求原因吧? 不过我没有钱去体验一波. )

比如在现视研里面有一段我认为非常的有意思(虽然是一个诡异的逻辑辩证):

人类甚至能够把这种抽象的记号想象成别的东西(比如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人脑具备的基本机能, 从古代的人们用简洁的线条留下壁画这一点就看得出来了.
大概位置来自于《现视研》第一卷 第四话左右

而又有”恐怖谷”效应, 所以半像不像其实应该才是最坏的做法吗? 在拟态的过程中, 要么去寻找极致的模拟, 要么利用抽象去写意. 这么说来, 在编程里面也确实会有这样的辩难: 是极致的底层细节掌握(汇编, 类C), 还是抽象的概念理解(Lisp)?

首先表明一下我的观点, 至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 我更加青睐于抽象一些的, 不那么真实的处理方式. 但是并不是说抽象的做法就会丢失细节. 比如在关于押井守的一个纪录片(b站链接)中, 里面就有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说法:

不要完全的静止, 要有”静止感”地运动
所谓人类, 就是在不停运动着的, 不停歇的无意识运动该怎样画出来呢? 在动画上所作的追求技术性的工作, 有9成是无法为观众理解的. 但是做不做这一点, 一定是能改变剧终时观众印象的.
大概在30分钟处左右

因为动画, 至少是手绘的动画, 是静止的图片在时间上依序地迭现, 其本质还是静态, 但是静态与静态之间存在着名为幻想的夹缝, 人的大脑自然地为这样的夹缝加上信息. 譬如说在动画制作中将快速运动的小球在速度方向上拉伸, 以模拟blur(运动模糊)的效果. 失真的描绘反而产生了真实的感觉, 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一种利用了人类认知缺陷的一种绕过后台的做法呢?

宏大叙事

我看到有这样的一个对这部动画电影的评价(可惜找不到出处了)称赞这部动画是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复古情怀. 毕竟有一个趋势就是对外界(广袤无际的宇宙)的不再关心, 而是对异世界的幻想, 对元宇宙(不知道是什么, 大概就是个虚拟世界吧? )的幻想, 以及对小人物校园生活的歌颂. 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故事, 但是总觉得颜料盘里面的颜色越来越少了, 那些强烈的妖艳的色彩慢慢地淡出了舞台.

上天本来是一种非常浪漫的事情, 谁不喜欢这样的事情. (可以参考《王立宇宙军》, 虽然因为找不到可以看的地方, 只能看一些片段, 但是真的超级酷啊, 上天的动画. )或者干脆回忆起很早之间的神舟任务.

在《宇宙兄弟》里面有一段非常有魅力的说法: 上天遇到世人的阻拦, 我们该如何说服他们? 主角说的话非常有意思: (可恶, 太早看了, 都忘了从哪一章来的了. ) 我们没有必要说服世人这样有什么用, 有什么经济价值之类的, 因为人们并不知道那里有什么, 就像是二维生物没法想象三维的世界, 但是我们成功的行为能够告诉他们, 那里有路, 于是就会有人来跟随, 于是人们就能够向这个方向发展了.

虽然这样的说法非常的理想主义, 并且我认为如果没有漫画的主角光环的话, 可能就是一句屁话. 但是就像谢尔顿在《生活大爆炸》里面说的那样, “因为我们能够做到”, 这样是真的酷和浪漫. 向前走需要什么理由吗? 不过是因为山就在那里罢了.

并且日本好的动画一些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故事讲得很好, 在细节上很到位却也不会特别忽略节奏. 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最近观看的故事多样性不够, 观察的样本有缺陷导致的片面结论.

快要坏掉的八音盒

怎么说吧, 同是抛弃物, 可惜小花没有小叽那么好运, 属于是没得修的. (型号太老的悲哀, 这告诉我们动手能力一定要强, 能救一个是一个, 有型之物终将逝, 无形之物心中留. )

flower

其实有点像是一种对过去的态度, 一件事情开始了就会有结束, 那么知道这必然的规律, 就应该认识到结束是必将遇到的事情, 于是就可以选择更加淡然的方式去接受, 放下和拾起. (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是叔本华说的台下观众观察自己的感觉. 啊, 叔本华, 好久没有读了, 上次读才读了一点点… )

机器人嘉年华

真的是超级酷, 果然有钱加上才华就能够任性创造啊. 有些像是爱死机, 不过故事性上面, 这两个侧重点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举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PRESENCE

确实有很多人是冲着那个去的, 因为这个部分真的是炫酷. 人想要创造完美, 但是却害怕完美的矛盾. 譬如男主开场就对自己能干的妻子感到不满, 自己去创造自己的女孩机器人, 赋予了机器人女性美, 却害怕女性美的爱的表现. 可以说是恐怖谷吗? 还是仅仅只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呢?

想要某些东西, 一个劲地去追求, 拿到手了之后却发现后悔了, 大概是这样的一种矛盾. 但是真的是后悔了吗?

CLOUD

很酷, 可惜我感觉自己可能难以理解. 云的变迁, 不过如果放弃去理解, 仅仅只是一种遐想的感觉, 就像是什么也不做, 放空大脑, 躺在地上, 看着天空, 啥也不想, 神经自由地游走.

明治机械文明奇谈

这个就属于是一个比较通俗的娱乐故事了. 一个傻乎乎的恶人, 一群误打误撞胜利的孩子.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说法了, 日式笑话有这样的一种类型, 就是两个人因为对话的误会而导致的鸡同鸭讲的闹剧(换一种说法就是对话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的感觉. )

比如《半龙少女》这个古早的搞笑OVA, 在很大程度上的笑点都是像这样构筑的. 比如半龙人少女追星, 收到追杀之类的, 自己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意识, 于是把明星(屠龙骑士)的敌意视为了爱意, 把追杀仅仅只是看作了游戏等等, 引发了众多的闹剧. 要说过于单一吗? 我觉得并不会, 甚至不妨说这样的笑话还很有味道, 并且其中的节奏把握也还行, 不会因为一直的错频道对话而让剧情扑朔迷离, 毕竟笑话是为了剧情服务的嘛. 现在的一些故事, 为了笑话而故意加入很多不明所以的操作, 结果是剧情为了笑话服务了.

庭鸟男与红脑袋

这一段我觉得和CLOUD的感觉类似, 但是并没有那么晦涩, 有一种误入桃源, 大梦一场又忽然醒来, 但是世界又确实发生了改变的感觉. 大梦一场, 然后解体.

《机器人嘉年华》最后, 开头的堡垒也解体了, 哪怕开头的时候是多么华丽声势浩大, 最后也解体了. “Ash to Ash, Dust to Dust”, 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黄粱一梦吗?

漂流少年

sonny boy

庄周梦蝶, 梦醒与入梦的转换与界限在哪里呢? 叔本华有这样的一个比喻: 如果把生活比作是一本书的话, 我们翻动着书页从此刻前往下一刻; 而梦就像是随意地将书页翻到任意一页, 从任意一行开始阅读, 又随意的跳行翻页.

定格的逃避梦境

世界在运动, 在跑步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小的时候可能跑的步子慢, 绕的圈子小, 并没有什么感觉; 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 需要迈出的步子越来越快, 绕的圈子也越来越大, 告诉的运动让视线模糊了起来, 风声捂住了耳朵.

于是有一个按下”脱离”按钮的冲动, 从这个世界上被放逐, 因为想要逃避快速变化的世界, 因为害怕面对随机的未知, 于是决定逃离. 于是选择妥协, 比如在颠倒塔(巴比伦)中的搬砖, 并不需要什么理由, 只是在搬砖, 谁也不知道在搬什么. 但是就只需要搬砖就能够生活, 支付希望和梦想为代价, 得到安稳和幸福的交易.

这样有错吗? 这样就不对了吗? 我不清楚, 主角只是经历过更好一些的生活罢了, 当他回到了现实中, 他其实做的仍然是类似的事情.

但是好像又有点不一样, 在那个不会变动的世界里面, 不论经历多少岁月, 200年, 2000年, 他们的行为都绝不会有任何的一丝变化.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因为老去和死亡, 因为生活和其他, 人总在变化之中, 变化就意味着总会遇到各种未曾设想的问题, 就要去解决这些问题.

故事里面在追求什么?

从现实中被剥离, 来到漂流的世界, 现实并没有被影响, 少年们也不过是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为什么说回不去了呢? 因为时间的流逝, 让自己更难从这样的状态中改变了吗?

追求的大概是痛苦吧? 或者说是一种现实的活着的实感? 在漂流的世界里面, 这样生活和真实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明明在漂流的世界里面,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甚至褐色的小哥都顿悟了的样子. 大概是被剥夺了死亡? 大概是被剥夺了受苦? 大概是被剥夺了未知性?

欢迎来到NHK

welcome to the N.H.K

看完这部番, 我决定了, 至少不必要成为一种那样的废人.

想要到达明天今天就要启程

写这段的时候听的是这个.

和《漂流少年》相类比, 其实就是因为生活并不会总能够仁慈地让你生活在舒适区, (动画里面的表现就是把你饿极了, 没办法才不得不去打工赚钱养活自己. ), 于是面前就剩下了在痛苦中生活和在空虚中死去的选项. 但是为什么要死去呢?

柴米油盐面前, 果然是有动力的. 而把柴米油盐活成和梦想一致的方向估计就是一种极致的生活. (《白箱》, 不过更加现实的事情是, 如果没有那个反转的话, 估计《白箱》的剧情会更加的真实, 毕竟几乎要解体的公司却能够突然干一把大事… 不过从梦想的理想的一面来看的话, 还是很好的. 不然这不是太怪了, 动画人劝退动画人吗? 显然是得把别人骗进来杀才行啊…)

废人

只能说这部番非常的真实. 男主从一个危机走向了另一个危机… 从一个坑到了另一个坑. 家里蹲(就, 蹲着, 啥也不干), 肥宅(otaku), 自杀, 传销等等.

(虽然不真实的就是超级好的朋友和女主. 不过也有精神上的压抑和思维上的困局. )

那么, 如何从废人的悬崖前勒马, 防止因为思维的困局导致自己的痛苦呢? 我也想知道, 毕竟, 高中的时候, 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甚至还去整了本普通心理学来思考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如何管理. (然而最终因为不务正业被ban了. 不过最后拿着作文素材的幌子, 我看起了叔本华, 至少看开吧. )

不过还是不要那么消极地思考, 动起来, 忙起来吧? 毕竟动画中有这样的一段: 家里蹲是一种奢侈.

后记

明明后面两部动画我觉得十分的好, 但是写起来却并没有什么文字好写了, 可能是前面的文字写太多了, 写到后面就懒得写了吧. 不过应该还是因为对这样的问题, 哪怕是一个肤浅的认识都还没有的原因吧.

不管了, 不论怎么样, 至少先动起来, 开始复习吧.